“海水淡化不再是傳說”
據經濟觀察網2010年3月3日訊 一場席卷全國大中城市的水價上漲潮,正在凸顯出中國水資源短缺的真實面目。2009年12月22日起,北京市水價由3.7元漲到4元。北京市發改委同時還規定,2010年、2011年每年上調0.3元。按此價格階梯上漲算式,到2011年北京市水價為4.6元。
不經意間,城市供水價格步步拾級而上,輕松漫過海水淡化4.5元的成本門檻。曾經感覺遙不可及的海水淡化“童話”,現在已觸手可及,成為影響城市經濟和百姓生活的現實可行選擇。
1 立方米4.5元價格,比2011年的北京自來水價格還便宜。巨大商機突然出現,刺激民營企業各路投資的神經。然而它們都是遲到者!早在3年前,一家央企背景的眾和海水淡化公司已悄無聲息搶先布局。
2009年11月27日,天津塘沽的眾和海水淡化公司里,一位技術人員正忙著為中海油在渤海上的一座海上石油鉆井平臺,做海水淡化裝置調試的后方支持。“中海油的這套淡化裝置規模小,日產60噸淡化水。外國公司無法實現定制化生產,眾和是國內******一家能夠做海上鉆探平臺這樣小型定制化的海水淡化公司,示范的意義大于經濟價值。”
2007年3月,眾和公司由東方電氣集團下屬東汽投資公司、中國電力顧問集團下屬中電科技公司和國家海洋局下屬天津海水淡化研究所共同組建。“2家央企+1家******科研機構”——在中國絕少像眾和這樣顯赫的夢幻組合,它們的母體分別是中國******的電力設備制造商、中國******實力的電力規劃設計總承包商和國內唯一一家*********專業海水淡化科研機構。
危機意識
選擇在3年前出擊冷僻的海水淡化領域,繞不開東方汽輪機公司傳奇企業家陳新有。他是東汽及母公司東方電氣向新能源、海洋資源開發轉型的功臣,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臨危受命擔任德陽市長。正是在陳新有的帶領下,東汽第一次打入非電業務的海水淡化領域。
東方電氣是國內***大的發電設備制造企業,火電業務是其傳統優勢產品。2008年新接訂單795億元,傳統火電設備業務占45.1%,幾十年來首次低于50%;2009年火電業務繼續滑坡,上半年新增火電訂單比重下降到31%。
所幸的是,東氣早在2005年就意識到火電業務高速增長的不可持續性。
2005年的國內火力發電市場,在多年高速增長后第一次出現波折,引發業內震蕩。東汽內部彌漫開一股悲觀情緒,認定發電設備市場飽和,需求從這年開始降低。在此關鍵時刻,技術專家陳新有出任東氣集團副總裁兼東汽董事長。他認為,東汽在“十五”期間的飛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電力建設放量,但這種需求拉動不會長久。“十一五”期間,東汽要不斷開發新產品,開拓新產業。
陳新有認為,“火電業務總會飽和,到時你做什么啊?那么大的央企,十幾萬員工,不能再嗷嗷待哺等下崗分流吧!危機下的東汽必須戰略轉型,找到下一個產業發展的方向。”
陳新有主導將東汽產業轉向新能源,形成風電、核電、氣電、太陽能與傳統火電“多電并舉”的新格局。幾年下來,東汽已成功轉型為新能源設備制造為主的企業,到陳離開前的2007年,東汽總產值128億元,比2005年的60億元增長1倍多,以占整個東氣集團20%的主營業務量,貢獻了40%的凈利潤。
不獨如此,陳新有還親自兼任東汽下屬的投資公司董事長,以他對國家新能源及可再生資源發展戰略的深刻理解與判斷,為東汽尋找新產品,導入新領域。
一次,陳新有無意中瀏覽網上新聞,看到某中央領導調研青島黃島電廠3000噸海水淡化項目,突然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產生了興趣。
中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到世界1/3,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之一。一項調查顯示,在全國661個城市中有420個以上的城市缺水。對于臨海的城市和地區,水源的***終解 決方案寄托在海水淡化上,這也是人類幾百年來的一個夢想。
電廠、石化、鋼鐵冶金、水泥等重化工企業,在生產中需要消耗大量淡水。對于選址在海邊缺水城市的重化工項目,與人爭奪有限的淡水源,終將得不償失。海水淡化處理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國家在政策上也對海水淡化產業化推廣給予支持。2005年,發改委、海洋局、財政局聯合發布《海水利用專項規劃》,要求沿海電廠一律不再供給地下水,需要電廠自己解決鍋爐用水和冷卻水。
青島黃島電廠日產3000噸淡化水工程的成功投產,是我國第一家自主設計制造的蒸餾淡化裝置,由國家海洋局天津淡化所研制。
看到這則消息的幾天后,陳新有帶領東汽投資考察組北上天津,拉開與天津淡化所的合作序幕。
三人成眾 同心為和阮國嶺對陳新有的到來喜出望外。
阮是天津淡化所總工程師,一直苦于海水淡化產業化推進緩慢。“我們海水淡化產業化起步晚,過去全靠研究所來做,市場運作能力不夠。”淡化所擁有成熟的海水淡化工藝和技術,卻不具備先進的制造能力。
海水淡化主要有膜法和熱法兩種主流技術路線。膜法淡化主要耗用電的能量,天津淡化所重點發展的是熱法技術,原理是采用蒸汽作為蒸餾淡化能量,蒸汽來源決定海水淡化的成本。火力發電廠、鋼鐵廠、石化廠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蒸汽,可以作為熱法淡化的能量來源。充分利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余熱,海水淡化生產成本相對較低。
陳新有和阮國嶺可謂“相見恨晚”,一拍即合。都說無巧不成書,與陳新有投資理念一致的中電科技董事長董斌也在尋找可再生資源及能源的科技項目,聞訊而來。很快,看好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及海水淡化前景的共識讓三方的手握在一起,達成合作組建專業公司的意向。
2006年10月的一天,董斌坐在中國電力顧問集團北京總部,等候從四川飛來的陳新有和從天津趕來的阮國嶺,討論確定三方股權投資比例。
按照國家對技術股權的有關規定,天津淡化所以技術入股,占股權比例的20%。剩下的80%股權比例將在中電科技和東汽投資之間分配。“兩家都是央企背景,實力都雄厚,要讓哪一家占的股權比例多一些,形成相對控股,另一家肯定不愿拱手相讓。”一位參加會議的人士說,“***后忘了是誰提議的,就取折中辦法,雙方各占40%的股權。”
三方當天就 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合作公司取名為“眾和”,注冊資金8000萬元,董斌任第一任董事長。
“三人成眾,同心為和。”阮國嶺事后解釋取名眾和公司的由來。
那么,“2家央企下屬公司+1家國家******科研機構”的組合給眾和帶來的優勢無人能敵。中國電力顧問集團是電力規劃設計總承包單位,它知道在哪里建電廠,建什么樣的電廠,眾和可及時了解到新電廠的規劃建設信息,先人一步去聯系海水淡化業務。而東汽是國內******生產發電設備汽輪機的企業,如果將淡化所的海水淡化工藝和東汽的設備制造技術相互結合,可以研制出投入成本更低的淡化生產技術。
這個豪華組合背后,是一顆稱霸的雄心。“我們希望集各家優勢為一體,第一步先把市場占住,第二步打造中國海水淡化產業的旗艦,力爭成為世界的領跑者。”
眾和認為主要的競爭對手是以色列的IDE、法國的SLCE、美國的GE、陶氏和德國的西門子。“它們都在做海水淡化,實力太強大。我們在自己的本土市場必須提前布局。”
2007年10月,眾和從中國電力顧問集團和中國電工設備總公司分別獲得出口印尼的6套海水淡化裝置訂單,其中2套日產4500噸淡水,4套日產3000噸淡水,合同總額2.6億元。2009年11月底,眾和有關人士表示,“我國最大的海水淡化出口設備日產4500噸裝置,目前正在印尼進入安裝階段。”
眾和成立第一年就打了個漂亮仗,但在隨后的2008和2009年卻流年不利,受金融危機影響沒有接獲大的訂單。國際市場未有新的拓展,而國內市場因為經濟下滑,現有的電廠發不滿電,紛紛推遲上馬新電廠。
暫時低迷的海水淡化市場并沒有讓勇敢者止步,民企雙良聞風而動,快速跟進。
雙良跟進
比眾和遲了一年多,有“制冷機大王”之稱的民營企業江陰雙良2008年中突然發力海水淡化領域。從眾和的股權結構中學到制造企業與電力企業結合的模式,雙良與北京國華、神華、國華河北公司等4家企業組成聯合體,豪擲3億元,投資規模比眾和大數倍,宣稱要打造年產10萬噸的大型海水淡化裝置制造基地。
“雙良之所以闖進來,應該是看到了水價上漲趨勢給海水淡化產業帶來的啟動機會。”業內人士分析,一旦雙良看清楚了市場時機,投資動作會比央企迅猛。雙良制造的中央空調也有熱交換制造技術,與海水淡化制造原理有一定的關聯性,且雙良是上市公司,投資不差錢。
2008年7月,雙良宣布采用熱法淡化技術制造海水淡化裝置。這與眾和的技術路線一致,競爭不可避免。但眾和并不把雙良放在眼里,“雙良是我們的直接對手,但還構不成危險。”眾和有關人士說,雙良與眾和***顯著的差距在于眾和擁有國內******一所*********海水淡化科研機構,能保證眾和隨時承接******研究成果,這是雙良欠缺的部分,無法為公司海水淡化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新技術、新工藝。
人才也是雙良的一個短板。天津淡化所一技術人員告訴記者,他已多次接到雙良的高薪邀請,但都婉拒了。
不過,讓雙良感覺欣慰的是,通過與國華電廠的合作,獲取到了寶貴的海水淡化蒸餾裝置入門經驗,以此逐漸積累起自己的海水淡化專業技術。
等待井噴.
海水淡化近兩年在中國發展迅猛,業內分析幕后推手有三個:一是水資源短缺,加快向海洋要水的進程;二是沿海重化工項目對工業淡水的巨大需求;三是城市自來水價格節節上漲,水價與海水淡化成本即將并“價”齊驅。
天津淡化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到目前,我國已建成72套海水淡化裝置,日產24萬噸淡水;在建和待建56項工程,其中10項工程規模達到日產10萬噸以上。全部建成后,我國海水淡化日產220萬噸淡水,是過去18年的總和。
其中******的海水淡化項目是央企國家投資公司在天津新建的北疆電廠,設計日產40萬噸海水淡化能力,除了電廠自己留用一小部分,大部分淡化水將送往天津濱海新區,每年可為濱海新區輸送淡水6000萬噸。2009年10月,北疆電廠一期項目投產,單套海水淡化裝置日產淡化2.5噸。
值得一提的是,從去年開始涌現出一批日產10萬噸以上的大型海水淡化項目,基本都由國外公司承做。眾和有關人士說,“每一個大型項目需要投入數億、數十億資金,中國企業還停留在‘你有錢,我給你做’的階段。而國外公司采用的是BOT項目融資形式,只要你有海水淡化需求,同時保證業務量,之前談妥淡化處理價格,外國公司就給你做,而不需要你拿出幾億、幾十億資金出來。”
隨著水價進一步上漲,與海水淡化成本持平,下一步將很快進入城市管網,從而引發規模浩大的海水淡化需求。在香港,80%公廁由海水淡化水沖刷,青島海之韻住宅小區上千戶人家排水用的是海水淡化分支管路。
眾和有關人士堅信,中國海水淡化市場正處在井噴前***后一公里。“你不能等到井噴時才去做,要靠前期積累。一旦市場爆發出強勁需求,我們有能力快速去滿足需求,贏得市場。”
他還認為,如果政府像對待新能源、自來水供應一樣實施補貼,以推動海水淡化產業發展,井噴將會提前到來。
|